100年前的晚清鼠疫:全村绝户,病重必死,最后被中国四个月平定
口罩断货、隔离被骂、亲人病死,这就是1910年东北人的日常。 1910年12月,哈尔滨傅家甸一天抬出上百具棺材,伍连德4个月把肺鼠疫按死,还顺手给世界递了份“中国答案”。
口罩断货、隔离被骂、亲人病死,这就是1910年东北人的日常。 1910年12月,哈尔滨傅家甸一天抬出上百具棺材,伍连德4个月把肺鼠疫按死,还顺手给世界递了份“中国答案”。
昨日,2025年北京市东城区城市更新主题日系列活动——北京建工西总布城市更新项目专场推介会举行。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会上了解到,西总布城市更新项目中,已率先完成3个代表性院落的焕新亮相,包括“共生院”、整院及社区配套用房,20余座院落正在同步推进修缮修建工作。
王天明透过纸糊的小窗,依稀望见不远处燃起的熊熊火光,似要把整片天空点成白昼。
翻开沉甸甸的史书,从商代甲骨文上“疾年”的刻痕,到14世纪欧洲黑死病的哀嚎,再到21世纪新冠疫情的全球挑战,疫情从未远离人类。当许多文明在瘟疫中断层时,华夏大地却总能凭借独特智慧挺过难关——这其中,中医药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的贡献,又藏在哪些不为人知的抗疫
今年5月,海南医科大学图书档案馆付煜、张开震两位同志千里迢迢奔赴哈尔滨伍连德纪念馆。他们要找寻的是海南医科大学前身——海强医事技术学校校长林筱海在海南抗击鼠疫的珍贵资料。
我们常爱拿历史吓唬自己,说古时候的大疫一来,城池就像纸壳子一样簌簌往下塌。东罗马的那回,帝国从此喘不上气;中世纪那场“黑死病”,整片大陆的人气都被抽走了。可这些故事终究离我们远。直到那一年,哈尔滨街口一挂一挂的白布,才让人明白“疫病”两个字可以变得多么具体、刺
它不像蝗灾、旱灾那样能让你抬头望天跺脚骂地,它就是不出声地钻进大街小巷,一个晚上就能抬走半座城的人,可咱中国文明没被它干断了,人口曲线反而总是在一轮轮猛跌之后又硬挺挺地抬起头来,靠的啥,靠的不是哪个神医开了挂,而是一整套拿血和泪给硬生生磨出来的“ ancien
浦东张江蔡伦路1200号的上海中医药大学校园内,一座典雅的圆形建筑引人注目。拦住路过的学生一问,几乎无人不知——它是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中医药博物馆之一,它拥有1.5万余件馆藏文物,近万册中医药古籍文献。
1910年的冬天,中国东北大地被一种恐怖的瘟疫笼罩。死者浑身发黑,恶臭弥漫,村庄十室九空,街头尸骸堆积如山。六万余人丧生,疫情直逼华北,威胁京城。列强虎视眈眈,清朝摇摇欲坠——这片土地,仿佛即将成为第二个中世纪欧洲,被黑死病吞噬。
2020年2月,发现一张1910年旅顺火车站防疫的照片。照片上两个戴口罩穿着防护服的医务人员对车门口两个扎大辫子的中国男人进行问话检测体温,还有3个日本警察维持秩序。站台上远处还有警察和穿白大褂的医务工作者。根据两个中国人的服饰来看,时间应是初冬,当时在东北发